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
按一下「全部接受」,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 按一下「確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
利用高效率 Knauer LC 分析開心果中的黃麴毒素
利用高效率 Knauer LC 分析開心果中的黃麴毒素
前言:
黃麴毒素(aflatoxins)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黴菌毒素,主要是由真菌產生的二次代謝物,黃麴毒素在開心果等堅果上或在田間以及儲存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溫暖條件和高濕度下孳生。由於開心果是全世界人類木本堅果中黃麴毒素的主要來源,佔人類所有黃麴毒素暴露總量的7-45%。大多數黴菌毒素是穩定的化合物,但只有有限的幾種黃麴毒素在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以黃麴毒素B1(aflatoxins B1)分布最廣,存在於食品和飼料產品中,例如花生、開心果、玉米和棉籽、乾果及所有加工產品。因具有劇毒,故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圖1. 黃麴毒素B2、G1和G2,通常是伴隨著B1出現,且濃度較為低的物質。
實驗說明:
根據EG1881/20066法規規定。所需的驗證方法是採用UV螢光偵測和初步樣品萃取的HPLC。不幸的是,黃麴毒素B1和G1僅顯示出極小的螢光,因此難以檢測分析。
採用UV 254 nm照射黃麴毒素混合物,黃麴毒素B1和G1發生光誘導羥基化,透過螢光光譜法能更靈敏地進行檢測分析。專利AZURA®黃麴毒素系統由螢光偵測器結合光化學柱後衍生套件,與以前的方法相比,此方法沒有使用有毒的鹵素試劑進行衍生化。應用說明中所敘述之分析方法其樣品製備可減少基質效應從而增加黃麴毒素定量的再現性和靈敏度。
實驗結果:
黃麴毒素分析的樣品製備採用三個不同的萃取步驟:
1.第一次固液相萃取過程中,黃麴毒素可以和許多其他可溶性化合物一起萃取出;萃取物含有高濃度的基質,螢光強度高達1600 counts (圖2A)。
圖2A. 用MeOH/H2O萃取後。
2. 第二次在液相萃取過程中,大多數脂肪和疏水化合物可以被去除,留下高達45 counts的螢光基質峰(圖2B)。
實驗說明:
可利用SPE萃取以去除大多數產生的基質峰,尤其是分析黃麴毒素最關鍵的6-9分鐘 (圖2C)。最後產生的兩個具有較高螢光強度(高達25 count )的波峰對應到溶劑氯仿和丙酮。
圖2C. 用SPE萃取後。
由於幾乎所有的基質峰都被去除,因此可以確保黃麴毒素分析的高靈敏度和穩定度。在圖3中,在不同食品樣品萃取物中,添加20 ng/mL黃麴毒素B1/G1和6 ng/mL B2/G2,再進行分析(藍色) ,並確認黃麴毒素B1/G1的偵測極限 (LOD) 為0.05 ng/mL,B2/G2的偵測極限為0.015 ng/mL (圖3,紅色)。
圖3. 黃麴毒素B1/G1、B2/G2及 LOD分析。
結論:
從開心果中萃取出黃麴毒素的樣品製備,可應用於可能受到黃麴毒素影響的所有相關食品和動物飼料。每個萃取步驟後的分析可對照樣品比對並驗證樣品製備,此對於減少樣品基質峰非常有效。
另外採用UVE光化學反應器進行柱後衍生化,並結合AZURA分析型HPLC系統和Eurospher II C18 管柱,在一次層析分析中可偵測到四種黃麴毒素B1、B2、G1 和G2且可達極低的LOD,B1/G1為0.05 ng/mL,B2/G2為0.015 ng/mL。
圖4. 材料與方法範例。